
身处山东,并不知道山东人重男轻女。
甚至,之前跟风过很多地域黑。知道河南骗子多,温州便宜货多,东北神棍多……唯独对山东,自感良好。
最近几年,好几次听到人们说,中国重男轻女最严重的地方,一个是山东,一个是潮汕地区。
脑子还有点跟不上——潮汕人重男轻女没问题,这中国人都知道——至于说山东人重男轻女,我咋没感觉到涅?
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
打小儿我就生在山东,长在山东,体验在山东、思考在山东。走遍天涯海角,见识增加了不少。但山东的一切……基本都是合理的、正确的。
所以,当我在工作中听到同事轻蔑地称呼某个令人不喜欢的女性为“老娘儿们”的时候,我不认为那是性别歧视。
当公司提拔,工作能力不如女同事的男士升职了,而所有涉事人员并无一人觉得忿忿不平,就连女同志们也都体谅地说,“女的本来就很难提拔”时,我也没有感觉这里面有什么性别不平等。
甚至当我们经历家庭冲突,丈夫振振有词地说“你不帮我洗袜子,我娶你做老婆干嘛”的时候,我们也想不到这跟重男轻女有什么关系。
一个女人离婚了,周围的人不会太去关注她为什么要离婚——不管是男方有错还是女方有错,总而言之这个女人“完了”,通常今后很难再有什么幸福可言了。假如她还带着孩子,那就几乎必然“悲惨地死去”。
。。。
所有我身边发生的这一切,甚至我自己经历的事情,都没有让我感受到,我所处的环境有什么逻辑不对的地方。
“他们说”,这成为我们延续不合理逻辑的合理借口。
“他们说,女人头发长见识短。”“他们说,离婚的女人很难再找到对象。”“他们说,凭你这长相只要跟领导不可描述早就当官了。”“他们说,有孩子了不用工作太努力,一切以家庭为重。”
“他们”,就是他,们。
当他们就是你的父亲、祖父、外公,是你的老公、兄弟、朋友和同学。你不会觉得他们说的有什么不对,因为毕竟,他们还挺爱你的,而你也挺爱他们的。
他们又不仅仅是他们,也有她们。
在这一切按部就班、日复一日地重复时,我们从未想过他们所说的,到底对不对。因为他们都这样说,所以似乎必定是没有什么问题的。
但是每个人心中都有一些无名之火在压抑着。
我记起,第一次意识到自己是个女孩儿,好像是一件挺不光彩的事情的那一时刻。
这一堂课,是我刚认识不久的男同桌给我上的。不知怎么,课间我们闲聊,他问我有没有兄弟,我说没有,但是我很自豪地说我有个姐姐。
于是那个稚嫩的男孩轻蔑地笑了。他嘲弄地说,你家就只有女孩儿?
我说是啊,怎么了?
于是他嘿嘿笑着,说,那你父母就是“孤老子”。
我没听明白,这个词儿于我的世界中是第一次出现,并且伴随着男孩那种并不友好的神情。于是我明白这恐怕不会是什么好词儿。
并且我心中大惑不解的是,一个人怎么会仅凭我只有姐姐没有哥哥或者弟弟,就能够给我父母下一个那么笃定的定义,把一个听起来不怎么友好的词儿按在他们身上。
我问他什么意思,但他只是以讳莫如深的讥笑回应我,让我回家问父母去。所以我只好又纳闷、又抑郁地憋到回家去问父母。
这种提问通常都是在晚饭的餐桌边进行的。趁着大家都在,我抓住机会问,“今天我同位说你们是孤老子,这是什么意思啊?”
世界定格了几秒钟。
然后妈妈有些讪讪地说,“小孩子在学校怎么会说这些东西!你们不好好听课学习,胡说八道些什么!”
我辩解道,“不是上课说的呀,是课间休息的时候说的。我同桌还说让我回家问你们,说你们知道这是什么意思……”
爸爸突然发火,“快闭嘴吧!赶紧吃你的饭!”
我被莫名训斥,心中的郁闷便更加沉重。只好默默咽下那味同嚼蜡的晚饭。
等到晚上睡觉时,躺在床上仍旧郁闷,不明白自己到底做错了什么。
姐姐悄悄告诉我,农村人把家里没有儿子的人叫做“孤老子”,意思是将来他们没有人养老,会孤独地老死。
我听完更加疑惑了——为什么没有儿子就要没人养老?他们不是有女儿吗?女儿养老不是更周到吗?怎么就会孤独地老死呢?再说生儿子还是女儿,他们有什么错呢?就算真的孤独地老死,难道那不值得同情吗?为什么要讥讽他们,瞧不起他们呢?为什么我是女儿,别人就能笑话我父母呢?……
我的问号太多,姐姐也不耐烦,于是一句“快睡觉吧”结束研讨。
隔了几天,妈妈私下告诉我,不要听那些没有教养的人胡说八道。她说,女孩儿并不比男孩儿差,甚至还能比他们强呢!只要你处处都比男孩强,就证明他们说得不对。
这又是一种反向形成。不过,当我们身处这个环境中,恐怕也并不能够做得更好了。
随着年龄渐长,我越来越多地接触到类似的触碰和气息。比如家里有兄弟的女同学不经意中告诉我,如果家里做了好吃的,自己吃得多一点,她妈妈会直接告诉她,“你少吃点,给哥哥弟弟留着”。
有好朋友家里生了弟弟,她就要每天帮父母带弟弟,弟弟吃的用的都比自己的好,并且她不能让弟弟哭,否则就会挨揍。
更多的同龄女同学是独生女,因为我们是计划生育时期的第一代女孩儿。
虽然女孩儿如果学习好、长得漂亮会受大家喜爱,但男孩儿身上自带一种优越感。因为他们确信自己才是家中的希望和未来的顶梁柱。
当我们看一个女孩儿的父母时,心中多少总会怀有一丝遗憾和同情。碰巧你不喜欢他们,那就往往再加上一些嘲讽。我们总会用“就你那样儿,也就当丈人的命了”来攻击他们。
总而言之,生不出儿子,凭空多了一项可以被人攻击的把柄。成年之后的我们,各自结婚生子,然后我们会私下打趣某某生了个女儿,多么多么失望;某某生了个儿子,简直是扬眉吐气。。。
很奇怪,不管我读了多少思想深刻的书,听了多少理论前卫的研究论坛,甚至专门去接触女性主义,但我从未真正去观察自己所处的生活环境。
当我读书,思考性别问题总是将其置放于遥远的省份或者国度,似乎那根本就不在我的生活范围之内。
当我看到相关新闻事件,我也总是会想,“啊!那些人真可怜!怎么会那样愚昧无知!”却从未发觉,自己也是愚昧无知之徒。(其实这就叫做情感隔离,或者解离)
但生活总是有其自己的规律和平衡。那些我们忽视的,从未离我们而去。
我们始终摆脱不了那些无名之火,在各自心底蠢蠢欲动、伺机待发。
我们愤怒地跟男人争吵,指责他们不负责任、没有人情味儿。其实我们是在用性别歧视论反击他们——既然你说女人要相夫教子,那么请您做出一家之主、掌柜的的样子来先?
我们愤怒地跟女人争吵,咒骂她们不知廉耻、自讨下贱。其实我们是在用女性主义攻击那些顺从性别歧视的环境适应者,鄙视她们对男性的臣服与反利用。
同时我们又愤怒地跟自己争吵,责怪自己既不能追随男人,又做不到张扬女性自我。其实我们自己也没有办法坚守所谓的女性主义,一遍又一遍倒戈回男尊女卑之中。
在愤怒与挣扎中生活,让我们练就了一身好本领。我们常常两面三刀,当需要加班时我们会变成“工作应该靠男人,女人需要照顾家庭”的反方一辩;当升职加薪时我们又变成“女人能顶半边天,男人工作也就那样儿”的正方三辩;当家庭内部出现纷争时,我们却变成“男人不像个男人,女人不像个女人”的无性别中立方。。。
我们从未发现自己身上有性别创伤。我们时而为自己是女人而感到愧疚,时而为自己是女人而感到愤懑,时而为自己是女人而不甘心,时而又为自己是女人而自怜自艾……
渐渐的,我们变老了。
关于男性和女性的思考与体验,逐渐进入了新的曲线轨道。
我相信有些东西正在悄悄发生变化。我们的下一代,至少不会再有人听到“孤老子”这样的讥讽。我们的下下一代,将不会再因为性别而无法得到职场提升。
山东女性,将会逐渐变成像上海女性、北京女性、美国女性、巴黎女性一样,自在而自信,美好又强大。
文字:原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