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文/见鸣
然而由于时代的因素,我觉得我是一个说不准故乡在哪的人……
我的祖籍是河南怀庆,解放后的地址是河南省新乡地区沁阳县,经过行政区调整,现在是焦作市属下沁阳市。
父亲是抗日干部,解放战争年代跟随部队南下。到商洛后,转业从事地方工作,开始在商洛行政公署购销经理部工作,在组织的关心下成家,母亲是商洛本地人,于是把家就安置在商县城东老车站附近。
我出生在商县城关,1957年生人,家中排行老三。
父亲一生谨小慎微,官是越做越小,工作调动越变越基层。战争年代在队伍里,父亲算是小有文化的人,共产党改供给制为工资制时给父亲定的18级干部,直到退休前从未调过工资级别。
1962年父亲调到商南县供销合作社工作,当时组织部门谈话,说是照顾老同志,于是我们也离河南老家更近了。
在商南,一直待到父母终老。母亲一生勤劳节俭,曾在单位房檐下自搭灶台,做饭生火,也租住过民房,住单位家属院,铬矿下马后的家属院。这几处住地的房子都很小,周围环境老旧拥挤,不过那个年代经济条件都不好,周围没有绿化,休闲的场所。
为了不影响父亲同事们午休,母亲常带我们兄妹几个出机关到处乘凉,在大杂院家属院,我们也曾养过小猪,小鸡和狗,终因影响居住环境,中途终止。
然而我也交往到了少年时的玩伴们,机关院子的关家、李家兄弟,大杂院的连升和继宝,七排房子的建勒和平安。他们现在安在?何以思虑挂怀?不知他们能否记得当年我们还到河边儿捉鱼,乡下摸秋吗?
还有值得一提为乡愁的地方,是我插队的地方。二十岁前几年,青春朦胧的岁月,流过汗水和泪水的地方,开垦荒山种茶园,我们也建设自己新屋家园,我十几个兄弟姐妹战友,他们今日都为爷爷奶奶辈了,曾经的少年也已满头白发,感慨时光的流逝啊!不知道他们生活的都还安逸吗?那些老屋,小路,伴随着火车滚动的轰鸣声虽没有倒塌颓败,但却很荒芜了。茶叶还是带点鱼腥草凉味的口感,一方水土不能变。
随着条件变好,父母住进了老干部修养所。我回城后在这里结婚生子,这里应该是儿子的天堂,出生后的红太阳、蓝月亮、花园春色,慈祥的爷爷奶奶,这或许算是儿辈们一代温暖的故乡。
父母走后没有几年,干休所就拆了,听说划给了幼儿园,而这时我已退休,跟着儿子到就业地西安居住了。
我的故乡,是散落在百姓阡陌的地方,故乡也经历了和国家一样那段时光,贫穷,拥挤。
碎散地方的记忆,碎散的阳光,拥挤的欢笑,还有苦涩忧伤。这确实也是真正乡愁的故乡。
缅怀记忆,一是记录我们的历史,留给后世一些值得思念的地方。二是如果70岁以后还有能力想作个长篇,有些事实的脉络材料。
能否刊发,不去思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