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随笔时间:补课
罗辑思维 188 重新理解市场
这篇文章主要在探讨如何进行教育和医疗改革。
现在主要的观点有两个,一方面是坚持市场经济改革。
支持这一方观点的人认为,虽然现在虽然市场化后问题很多,但只要坚持,市场经济的这张无形的大手就一定会让医院走向良性运营的轨道。
另一方面的观点认为教育和医疗必须国营。
因为教育和医疗是特殊的,因为有强烈的信息不对称。
如果商业化,在追逐利益的动机必然导致信任危机,而对于教育和医疗这种特殊服务,人们的试错成本巨大,同时又很难有一个标准去衡量。
所以要收归国营,只有教育机构和医疗机构的从业人员收入不取决于他们服务的对象时,才能保证他们没有逐利的动机。
但国营却也并非完美,第一没有金钱作为杠杆和激励措施,怎么能够保证从业人员的积极性以及服务的高水准。第二,国营计划经济也会导致资源配置不合理以及无法满足现在人们的多样化需求。
而解决这样的两难境地所提出的一个途径是私营非盈利机构。什么叫私营非盈利机构呢?
就是在产权它是私有的,但它又不追求自己的利益,就算有盈利,所有的盈利也会用于支持这份事业的发展,而股东不分红。
其实说白了就是慈善公益机构,而任何机构的运营都是需要有收入来源的,没有了国家财政的支持,这样的私营非盈利机构面临最大的问题就是资金。
面对这样的问题,西方的医院采取的是差别化服务的策略,为富人提供高规格的服务。
如豪华套间,专人陪护等,而收取高额的费用,于此同时对穷人却是提供大量的廉价甚至是免费的医疗。
这样的策略反而形成了一个良性的循环,其实就医疗服务来说,穷人与富人的差距并没有那么大。
但对于穷人来说,可以花很少的钱解决就医难题,而对于富人来说我享受到了优质且不同于常人的服务。
对于医院来说,通过提供大量的廉价医疗可以培养自己的医疗实力,又会让富人更加愿意来医院接受服务。
达到一个相对的生态平衡。另一方面对于西方教育机构来说,校友的捐款就成了学校不可或缺的经济来源。
固然对于富人来说,造福社会成为了他们主要的捐款动机,但也总是需要一些东西来满足富人的需求,这种东西就是荣誉,比如说教学楼的命名权,基金会的命名权等。
但这样的良性运营环境在目前的中国体制真的可行么?
首先,就医院来说,在中国的人的价值观以及现实社会环境里,富人其实总是给人以负面形象的,这种接受差异化对待的方式是受到非常大的社会压力的。
而人们也习惯性的用社会舆论去绑架医院,遇到问题首先想到的不是相信政府的公信力,而是诉诸于指责和暴力。
外加国家政策是商业化改革的同时却干预医院承担着公共民生的职责,政府扭曲着经济杠杆,却让医院在适应市场经济。
然后是教育,现在确实中国的富人有了做慈善的需求,可捐助的教育事业确实有政府管控的。
而真正对于教育最有用的其实管理资源,只有用市场经济的管理思维,才能使整个教育事业走上良性的发展道路。
而另外一个在西方社会很重要的因素是校友的自我认同感,这个认同感是帮助学校发展的前提,在国家行政体制控制下的学校,认同感和对于捐赠的不信任感成为不可忽视的阻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