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闲来独坐静室,喝一杯茶,读一本书。品着,读着,偶发异想,何以古人只读书,却不写论文?
作为一名普通而又普通的高校老师,我头脑中的常识是:做高校老师的前提是写论文,发表论文。而古代的先哲圣贤们却分明是不写论文,终其一生只有那么一本小册子,还大多不是亲手而为,其贤哲的合法性何在呢?
自问之而自答之,与诸生作娱乐性分享!
古人为何不写论文呢?因为古人没有问题,没有现代人的生命问题与人生困惑,也就不用做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思考,从而也就不用写三段论式的“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论文了。
何以古人没有人生问题呢?因为古人相信经典,研读经典,运用经典。传统经典已经给出了一套系统的解决人生问题的安身立命的方法,从“四书五经”到百家经典,都在直面各种人生与社会问题给出相应的解决之道。所以传统文化的经典著作本质上都是一套工夫论体系,都是一套具体的生命操作方法,都是非常现实的人生指南。所以传统中国文人只是“我注六经”、“六经注我”,没有理论创新意义上的个人独创,也就不会写现代学术意义上的论文。
与之相比,现代人为何要写论文呢?写论文的前提是问题意识,就是要发现有待于解决的现实人生与社会问题,而将对此问题的分析和思考笔之于文章就成为了论文,发现的问题越重要越有现实意义,问题分析得越深刻越有理论意义。而无论是现实意义还是理论意义,都说明着现实社会与人生存在着问题。问题越多,可写的论文就越多;逆向的逻辑就是,论文越多,就说明问题越多。
按此逻辑,当下中国是世界第一论文生产大国,那是不是也意味着中国是世界第一问题大国呢?
深入传统文化之中,愈觉人生本来没有问题,许多事是如此多余。世上本无事,庸人自扰之,因为忍受不了清静人生的寂寞与孤独,非要弄出许多事来,造作出无数问题,然后又写论文来分析,以期解决问题。其实只要不造作问题,问题然消解,哪里需要那么多不切实用的理论分析?
所以对传统文化进行真诚的研究之后,在领略到传统文化的精髓之后,就很难再有问题意识了,因为问题消失了,也就很难再写论文了。这是研究传统文化的一个“风险”,对于以论文作为学术评价标准的现代学术研究体系而言,研究传统文化是“危险”的,研究越深,问题越少,研究越真,越觉写论文的无用。如奥修所说,生命本身就是一种庆祝。人生哪有那么多问题?人生只是享受生命的本真而已。所以读古人书,其笔下只有生命感悟的真诚分享,而没有刻意的理论构建与论争。
“六合之外,圣人存而不论;六合之内,圣人论而不议”。写个什么劲?论个什么劲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