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精选网(www.meiwenjx.com),倾力打造互联网精彩美文阅读网站!
我要投稿
当前位置: > 随笔美文 > 散文随笔 > 正文

为什么换了N多女友、换了N多工作,我们还是不幸福?

网友推荐的空间 作者:网友推荐 [我的文集]   在会员中心“我的主页”查看我的最新动态   我要投稿
来源:美文精选网 时间:2021-12-18 21:46 阅读:次    作品点评
最近的我
 
 
 
最近的生活越来越充实,每天白天的工作基本没有停下来的时间,从一开始的新手小白,现在也可以把我们部门里各个同事交给我的任务以优先级的顺序尽可能地解决好,有机会我也会使用DBS管理去解决我手头上的工作。
 
 
 
说到DBS管理,自从我在一场公司内部的培训中感受到了DBS管理的强大魅力,我就极度渴望获取更多有关精益管理方面的知识和信息。在上个周末,我阅读了《学习型管理》、《麦肯锡教给我的思维工具》(好像是这个名字)、《精益创业》三本有关于精益管理的书(我现在实习的美国丹纳赫公司的DBS管理就是出自丰田的TPS管理)。多说一句,不管是DBS还是TPS,其实它们的本质都是“精益管理”。
 
我不管是在大学课堂上还是在网络上,经常能听到“精益管理”这个词,甚至现在的自己正在一个基因为精益管理的公司里实习,但是感受上大家对于“精益管理”的运用并不是非常彻底,甚至是知道了也不会去运用在自己的生活中。
 
要知道,精益管理这个概念其实早在几十年前就进入了中国,其产生的效果(丰田、丹纳赫等公司傲人的业绩增长)也让很多人惊羡,但是为什么这么多年下来,国内真正能贯彻“精益管理”的公司却那么少?
 
带着这个疑惑,最近的我也着手开始了毕业前的论文撰写,希望能拨开迷雾,找到原因。
 
 
 
 
 
 
 
今天在工作的空闲时间,看完了一本很薄但是很有名的书:《谁动了我的奶酪?》
 
很久之前,“谁动了我的奶酪?”这类的话就经常被很多人提起,在只了解题目的时候,我猜这本书说的是 有关于利益 方面的书籍。今天早上,在公司的小图书馆还上了上周借阅的书籍,无意中发现了这本“小黄书”。
 
 
 
在从公司返回的路上,我阅读完了这本小书。
 
作者通过一个小故事中4个个性鲜明的主人公是如何面对“变化”做出反应的,以此来映射生活中人们对于“变化”的反应,几十年来,无数的读者因为从这个小故事中看到了自己的身影而重新思考自己是谁?自己的奶酪是什么?自己身处于一个怎样的迷宫?……
 
 
 
当然了,我相信,不管结果如何,经历过这样思考的人一定会拥有一个更加幸福人生
 
还记得苏格拉底的那句话吗?
 
 
 
“未经审查的人生是不值得度过的。”
 
 
 
话说回来,这本小书同样引起了我的一些思考。
 
回到家,我换上运动服,通过一场慢跑简单整理了一下我脑中关于我对于“变化”地一些理解和认知。
 
这篇文章可能会有点颠覆和烧脑,但是我相信你一定也会有自己的思考。
 
 
 
主要有以下三点:
1、归根到底,一切“变化”的主语都是自己。
 
2、面对变化,要区分质变与量变,把有限的精力专注于量变将更有效。
 
3、变还是不变?请勇敢捍卫自己的审美。
 
 
 
 
 
 
 
归根到底,一切“变化”的主语都是自己
 
这句话看起来有点“不明觉厉”是吗?
 
没关系,我们一起来梳理一下。
 
我说“一切变化的主语都是自己”,那说明还有一些可能性变化的主语并不是自己,那还能是谁呢?
 
某件事产生变化之前,一定先是产生了某种动机。变化的主语,就是这个动机的始作俑者,它可以是很多——大学、专业、工作、男/女朋友、婚姻、家庭、朋友……等等。
 
 
 
我们经常会感到烦恼,人一烦恼就容易抱怨:
 
 
 
我们抱怨大学太糟糕
 
我们抱怨专业选的不好
 
我们抱怨工作上不如意
 
我们抱怨男/女朋友不够理解自己
 
我们抱怨婚姻只会让生活越来越糟糕
 
我们抱怨家庭没有“别人家的老爸老妈”
 
我们抱怨没有知心仗义的朋友
 
 
 
你看,能让我们抱怨和烦恼的事情真的很多。细心地人会发现,以上的“主语”们都有一个特点,它们都是具有外部性的。外部性也就代表了,很多事情是我们无法控制和改变的,有些无可奈何的是,它们就是这么凭空出现了,毫无道理,而你并不能改变这种变化。
 
 
 
你就是出生在这样一个家庭。
 
你就是在和这样一个伴侣在谈恋爱。
 
你就是在这样一个糟糕的公司里工作。
 
你就是身处一个信息爆炸的互联网世界。
 
 
 
上面这些事,他们有什么道理吗?
 
没有。他们就是这样出现了。
 
而我们所能做的,只有将“变化”的主语变成我们自己。
 
 
 
换句话说,控制那些你能控制的。
 
如果你想要一场幸福的恋爱关系/幸福的婚姻,那就去爱吧。爱是个你能掌控的动词,请注意,你能掌控的是你的态度和行动。
 
如果你想要一个充满挑战和机会的工作,那就去工作吧。工作是一个你能掌控的动词,请注意,你掌控不了你的老板同事行业是什么样的,但是你能掌控自己是否应该离开/留下,你也能掌控自己要不要做好每天的任务、解决接踵而至的难题。
 
 
 
人们总是认为,XX事情正在发生巨大的变化,而很少关注自己内心的变化。
 
心理学上说,人们看到的世界都是自己内心的投射。
 
在丹纳赫实习的一个月里,像大部分大公司的实习生一样,我也是在做一些盖章印刷扫描等等的繁琐工作。但是我发现尽管是一些简单的工作,也仍然会有很大的提升空间。并非吹嘘,我是真的不喜欢简单重复性的工作,于是我就通过运用DBS管理来“反抗”、来“变化”、去争取我自己的工作空间:以前错误率极高的工作,我通过运用DBS最终流程化解决,最终错误率降到0。
 
 
 
我始终相信,如果你认准了自己的“奶酪”,变化的不应该是别人,而是我们的态度和行动。
 
 
 
 
 
 
 
面对变化,要区分质变与量变,把有限的精力专注于量变将更有效。
 
 
 
有关于这个问题,其实我前不久写了一篇《每个人心里都有一个“新世相”》的文章。
 
有意思的是,大部分人常常看到的是“质变”的结果,而很难看到“量变”的积累。
 
这是为什么呢?我想可能我们人类大概天生就“鼠目寸光”,很难看到长远的事情吧。
 
《麦肯锡教我的思考工具》中作者讲,人们常常会对于“异质”的事物更加敏感,而对于“同质”的事物没有感觉。
 
是的,人们常常看到那些互联网大佬、管理学大师说上一两句就心潮澎湃、热血沸腾,恨不得自己也来一场改变世界的革命狂潮。
 
我也常常是这样的“热血青年”,但是,在真实世界中,我慢慢发现,改变世界,从来都不是一瞬间的事情,所谓成功,也更不可能是一瞬间的事情,也就更没有什么“一夜成名”的神话故事。
 
 
 
明白这一点,我们对于现在正热的“人工智能”、“区块链”就不会感到恐惧和彷徨了,变化是一点一滴的慢慢渗透进我们每个人的生活中的,它从来不会突然出现又突然消失。
 
我想,很多人之所以认为“变化”是瞬时的,或者认为所有变化都是“质变”,想要一飞冲天、一夜成名,大概是因为缺少了对真实生活的感知。
 
 
 
当人对于真实世界变化的感知越来越低,可能就是一个人“慢性死亡”的过程吧。
 
最后,因为人的精力是有限的,与其关注“质变”,不如将我们有限的精力投入在“今天比昨天好一点点”的量变上,我想这才是更顺应我们这些“鼠目寸光”地人类,也更符合事物发展的客观规律。
 
更多这方面的思考,可以看我前不久写的这篇文章:《每个人心里都有一个“新世相”》
 
 
 
 
 
 
 
变还是不变?请勇敢捍卫自己的审美!
 
上面两个问题,我们都是讨论的“变化”。好像给人一种印象:变化来了,就要积极顺应变化。
 
然而,真的是这样吗?
 
 
 
前不久,求职鹿的于总给我提了一条宝贵的建议:我有时候不能持续专注的做一件事情。这个问题需要注意。
 
感谢于总的提醒,我后来就在思考和回忆自己以往的行为和思考:是否我真的不能持续专注做一件事情?
 
“持续专注地做一件事情”,反面就是“不持续也不专注的做很多事情”。
 
不持续、不专注、做很多事情。深挖下去,这个问题的本质就是:我对于变化的态度是什么?
 
 
 
我们先把问题推到极限来思考:
 
如果我认为变化是绝对正确的,那我会积极改变,顺应变化和新环境。
 
如果我认为变化是绝对错误的,那我会极度保守,坚决抵御一切可能的变化。
 
 
 
回忆我的行为方式,更趋向于前者,也就是更趋向于“顺应变化”。
 
有的人可能会疑惑,能及时顺应变化,这不是一件好事儿吗?
 
 
 
是的,人们绝大部分的选择和决定都是失败的——就像《谁动了我的奶酪?》中4个主人公在迷宫中不停地遭遇死胡同,没有发现它们的奶酪——如果发现这不是你的奶酪,确实应该及时止损,积极变化。
 
 
 
但是,有没有什么情况,我们不一定要变化呢?
 
当然有。事实上,在科学领域,绝大部分“民科”提出来的所谓“新发现”、“新改变”都是早被专业科学家证伪过的问题。也就是,很多所谓的变化,并不是真的具有实际的价值,很有可能只是一层泡沫。
 
除此之外,还有一个东西,绝大数情况下,不应该轻易变化:那就是 你的审美。
 
你的审美,代表了“你相信什么?”
 
相信上帝的人,会以圣经为指引行事。
 
相信金钱的人,会以不断积累财富为指引行事。
 
相信权力的人,会以努力向上爬为指引行事。
 
 
 
我问自己,我相信的是什么呢?
 
我想,我相信的是“真实”。
 
我相信真实的关系,我相信真实的努力,我相信真实的变化。
 
 
 
而之前,因为没有想清楚这个问题,我常常会认同很多人的观点,从某种角度来说,这种认同可能是一种我自己对于别人想法与情感的自我防御,我在某种程度上在无意地“讨好”别人。
 
 
 
请勇敢捍卫我们的审美吧!
 
在这个永远变化的时代,我们的审美值得我去捍卫。
 
 
 
 
 
最后,总结一下今天的“长文”:
 
1、归根到底,一切“变化”的主语都是自己。
 
2、面对变化,要区分质变与量变,把有限的精力专注于量变将更有效。
 
3、变还是不变?请勇敢捍卫自己的审美。
 
 
 
相信这篇文章也会让你重新思考“变化”,感谢阅读。
 
    美文精选网